实用的说课稿模板集锦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1﹑说教材地位:
我的信念是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主要是讴歌理想,阐述信念,论说人生修养,并能贴近生活,容易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本单元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我的信念》作者是玛丽·居里,这是作者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信念的抒写。从作者的工作、生活、事业、名利、人际关系、业余爱好及科学趣味中可以读出崇高,可以领悟伟大的成就、杰出的贡献是从何处而来。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及富有哲理性句子”,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①品味文章中语言的优美性。
②学习课文中朴实的语言及表达语言的生动性。
③进一步了解居里夫人及她取得的成就。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而确定的.至于教学难点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的,是学生经过复习还存有疑问和理解还比较困难的地方.根据这些我确定本篇文章的:
①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使学生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②教学难点:理解富有哲理性句子.
二﹑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㈠ 教法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节课突出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如听说读的训练渗透于课堂的各个环节中。最能突出说的训练集中体现在学生自由发言、自主探究的环节中。具体做法如下:
1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2自主探究法—学生自主找资料实践,了解课文.
3讨论法—几个同学组成一组讨论本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4点拨法—通过老师提问时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我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调动同学们的课堂积极性,使同学们积极动脑学会语言的表达技巧及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因此, 我多采用小组讨论和点拨等方法.
㈡ 教学手段
为了使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达到使同学们能够更加体会文章中语言的优美性,所以我决定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
㈢ 说学法
《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加强学法的指导尤为重要.
1﹑我采用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中思维的到拓展,更加理解文章的含义.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3 ﹑提倡“笔记式”学习方法,让学生把文章中优美的句子都记录下来.
四﹑说教学过程(说教序)
1﹑导入新课
采用提问的方法问同学们知道不知道镭是怎么发现的?想了解居里夫人吗?再讲一下居里夫人的成就,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之后与大家打开书共同学习课文。
2﹑检查预习
3﹑朗读课文找几个同学大声朗读课文。
4﹑讨论研究:
①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这一问题意在通过占有文本材料,把握居里夫人的坚韧不拔,充满自信,淡薄名利,献身科学的精神。
②小组讨论:假如你是玛丽·居里,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希望同学们实话实说!
5、说板书
我的信念
居里夫人
工作态度 环境需求 理想信念
(集中目标 树立信心 坚忍不拔 ) (保持安静追求自由珍惜时间) (探讨真理 不求财富沉醉科学)
说课稿 篇2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寂寞的月亮》,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寂寞的月亮》是一篇散文,主要通过写月亮在外人眼中的寂寞和自身的不屑于寂寞,来表达了月亮无私奉献、心静如水的高尚品格。而欲扬先抑、描写生动、语言细腻、充满诗情则是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结合本课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思路清晰、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多种诵读方式相结合,感受文章语言的生动和笔法的细腻;
品味重点词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月亮心静如水、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根据本文特点,我将本科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学习本文思路清晰、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确定为:感受文章语言的生动和笔法的细腻;品味重点词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激学法、认识类比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说学法
古人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如:朗读法、勾画圈点法、知识迁移法、类比法等等。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本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课堂上通过激趣引导是可以保持住这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三个环节展开。
(一)赏月
1、导入新课:
我准备采用欣赏图片、设置问题的方式导入,让学生谈谈:从这张圆月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与我们平时所见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引出“寂寞的月亮”。
以此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本文中月亮的寂寞的最初感悟。
2、讲授新课:
(二)品月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 ……此处隐藏12555个字……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文章其实最感动的是最后一段,那是一颗对母亲感恩的心在震撼着我们。所以在处理最后一段时,我让学生看图、听朗读,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着感受。在学生的情感巨浪被充分掀起的基础上,通过小练笔让学生表白内心,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宣泄。
说课稿 篇10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的第一框 《体味文化》。 本次说课分为四个内容: 说教材、说教法、 说学情学法、 说教学过程。
首先是说教材口包括三个内容: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口
1、 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
说课内容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思想政治 (必修 3) 《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 《体味生活》n
第一单元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感受文化的力量, 认识文化对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臼觉参与积极的文化生活, 提高文化素养, 学会用文化的眼光观察生活。 本单元作为全书的起点, 在 《文化生活》中起着探究引导作用, 后面三个单元的知识都是在此基础上开展并深入的, 因此本单元在本书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而 《体味文化》 作为第一课第一框则是基础中的 基础 口
本课内容从文化 “万花筒” 入手, 从具体到抽象, 由浅入深, 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 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 以此为基础,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 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o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的概念, 理解文化的内涵, 理解文化的力量囊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 如校园、 社区、 网络等, 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 通过全面、 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 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g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 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客 憧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 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3教学的重、 难点
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是文化的内涵即 “文化是什么”。 之所以文化的内涵是重点是因为学生身处一定文化氛围、 具备一定文化素养、 身体力行着文化活动, 但并未觉这就是文化; 其次, 通过 《经济生活》 与 《政治生活》 的学习, 学生了解了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 有助于了解文化现象, 但要从本质上把握文化还有很大难度n
教学的另外一个难点是文化的作用即 “文化的力量”。 把握文化的作用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能够在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口
2、 接着说说教法o
在启发式教学法思想的指导骗 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l) 情景教学法: 提出 “文化是什么” 的问题, 让学生从最常见的文化现象去发现、 思考, 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兴趣;
(2)案例分析法: 分析感悟具体事例, 归纳新理念= 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实际和日己的生活体验, 加深对文化及其特色的理解n(3) 综合探究法: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增强互动, 提高学生求知欲o在初中阶段, 学生对文化就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 对文化的意义、 作用还不了解D 因此在教学时, 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经历收集、 理信息的过程, 让他们去发现, 去感悟, 再提炼, 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口
在此学情的前提下, 主要有以下几种学法=
(1) 自主探究法: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臼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因此, 鼓励发现生活中与文化有关的现象, 切身感受文化。
(2) 分析归纳法= 学生通过对图片感受和材料以及对生活中有关文化现象的分析归纳材料所体现出的要点, 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发现现象o
4、 教学过程
采用情景教学法,钱钟书说过:“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基你问我什么是文化, 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口” 引出文化是什么这一疑问n 让同学们进行思考讨论n
经过五分钟的导入后, 将进入本节课的新课教学。
问题情景1
课件展示三组图片o
引导学生分为从时间、 空间、 地域上来思考文化有什么特点d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 从时间上看, 文化现象无处不有客 从空间上看, 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从地域上看,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问题情境2
课件展示三幅自然景观图片, 让学生判断屈于文化现象的是。
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得出: 文化活动是社会现象, 而不是自然现象。
课件展示= “狼孩” 资料, 让学生判断狼孩是否具有文化。
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得出: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 不是犬生的, 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口 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 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 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素养的形成, 离不开生活、 实践和教育n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口
问题情境3:
给出两幅艺术品和历史文物的图片。 并引导学生: 文物、 艺术品、 书籍、 光盘、互联网中承载着大量的历史和现实中的文化, 除此以外, 还衍生出了文化产业、文化产品o
学生结合课本得出: 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o
由以上归纳出文化的特点
1、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o
3、 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人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n
4、 本质: 是精神现象D
过渡: 让学生思考, 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当我们看电视、 电影或者小说的时候, 被其中的某个场景感动的热泪盈眶或者热血澎湃, 这是为什么n
案例探究2:
课件展示: 视频于丹论 《子贡问政》
通过视频思考讨论得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而信仰就是文化的一种形式, 可见文化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d 这就是: 文化的力里: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里, 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d这种影响 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 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口 〔双重性)
最后教师归纳小结
通过本次课我们学习了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 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而不是政治现象、 经济现象, 是一种社会现象, 而不是自然现象n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对个人、 民族、 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n 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涵义以及发展文化事业, 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q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