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范文汇总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有:内能的概念;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机械能概念及其转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更为抽象的内能概念,认识内能的转化及其作用,这些内容是解释许多常见热现象的必备基础,也是学习本章后面热量、比热容、热机等内容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全章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的单位焦耳。
(2)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对于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多;温度越低,内能越少。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机械能认识内能,领会其中的类比方法。
(2)经历用做功和热传递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活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实例,养成联系实际学习物理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内能的概念是全章乃至整个热学的基础;通过温度高低来判断一个物体内能的多少,在后面学习中会经常用到;改变内能的方法,尤其是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的内能,更是分析许多常见现象和汽油机工作过程的理论依据。因此以上内容都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内能概念比较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关键:学生活动要充分,教师总结要精练。
(五)教学准备:挂图、多媒体、铁丝、酒精灯、热水、锤子、铁砧、砂布
二、说教法:
本节知识点均属“了解”“认识”“初步认识”的层次,考虑到农村初中的学生刚刚接触热学知识,内能热量等概念都比较抽象,因此教学时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采用“类比”“联想”等方法引入概念,不追求概念过分严密的表述。教学时不比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注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对相关现象进行归纳概括,进而形成概念。
具体教法安排如下:
本节课我首先通过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做功的能量来源问题引入新课,然后通过与机械能的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再结合分子动理论说明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最后通过学生活动展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我个人觉得教学方法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学思路比较顺畅,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内能的概念。
三、说学法:
本节课中,学生在认真阅读分析的基础上充分交流讨论,亲身实验,感受体验,例举实例,强化应用。
四、说教学过程:
(一)本课我是这样引入的:利用挂图展示各种热机,让学生看图比较,讨论交流,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学生的发现可能很多,这时教师要点拨引申在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共识。把图片作为引入的主体,避免了枯燥、冗长的文字陈述。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与体验,这个引入比较容易贴近学生,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引发共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对于内能的概念这节教学,宜采用“谈话聊天的方式,与学生共同研讨内能与机械能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学时不必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对相关现象进行归纳、概括,进而形成概念。
2、教学活动中,要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尽量减少教师的包办代替。从一开始就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这段内容的教学,采取让学生亲自实验,感受体验,再从生活体验、身边事例入手列举事例分析解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去感受、领会知识,使知识化难为易。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首先根据前面物体内能跟温度有关自然引出内能是可以改变的,然后提出这一段的核心问题:“怎样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让学生针对这个话题分组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组织学生汇报展示,引导学生梳理归类各种不同方法,明确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的有关事例,并进行分析解释使之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关于“活动2”,主要介绍用热传递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教学中采用讨论交流为主的方式进行:复习回顾小学科学课程中学过的知识,再通过多媒体展示热传递三种方式的定义。最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唤起他们的回忆和感受,不仅要求学生描述事例,还要指出热从哪里传到哪里,是通过哪种方式传递的。要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这要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确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为后面理解热量概念打下基础,有助于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学。
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本课小结与课后作业。本课小结由学生完成,小结本课的收获。完成课后自我评价与作业。
说课稿 篇2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小节6和7的认识及加减法中的用数学部分,主题图为课本47页插图:金色的秋天。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材集中安排了一组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的内容,包括两道例题和一组“做一做”的习题,练习中的13题《美丽的小湖》也是类似的题目,其内容都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教材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
本节内容是一种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整个知识网络来看,它也标志着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开始,是向后面的文字应用题过渡的桥梁。
教学目标:通过分析教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
2、技能目标:会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本节课的重点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其中,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 ……此处隐藏7841个字……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③引导学生体会父亲说的三次话的深刻含义。读中感悟课文中“似懂非懂”“若隐若现”“慢条斯理”“自以为是”“一五一十”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抓住文中关键词的引导学生探索、品味,并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来体会父亲的话。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做事要有信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三、教学流程
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课程的主体,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创造为根本,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节课以《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主线,加强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教学中注重以学
生为主体,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以此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教学过程概括为——谈话导入—整体感知—自主探究—交流感悟—畅谈收获
教学中重点通过以下教学策略达成教学目标。
1、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理解感悟文章蕴涵的道理。在处理教材时,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把父亲说得值得深思的话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想一想跟父亲一起爬山“我”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汇报,从而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对于父亲说的第一句话的含义,在通过换词法理解“征服”的意思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理解“征服自己”的含义,从而理解父亲话语的含义。在理解父亲的第二句话时,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对父亲话语含义的理解,随文理解“若隐若现、慢条斯理、自以为是”的意思。在理解父亲的第三句话时,重点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体验来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2、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自主探索,从中得到发展,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教学中,我积极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理解关键词语句子时,重点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意思。把学习的自动权还给学生,把思维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探索、敢于探索、乐于探索。
说课稿 篇7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带刺的朋友》,下面我将以上7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带刺的朋友》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十三课。这篇课文写了刺猬偷枣的本事高明,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全文用词准确,语言生动,条理清楚,充分表现了刺猬的聪明和机灵。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语文学习内容也由词句向篇章过渡,对于较深层次的内容即使感悟较深,也往往表述不清。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基本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较为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对学习本文有了一定信心和兴趣,但是要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对他们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学情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们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通过抓关键词句,感受刺猬偷枣的高明,并复述故事。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遵循师生的双主体原则,我们以“启发式教学”贯穿教学始终,并辅以词语突破,图文结合,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说学法】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等方法学习本课。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第一环节是回顾导入
我们首先提出问题:“带刺的朋友是谁?它做了一件什么事?它是如何偷枣的?”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刺猬偷枣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养成将旧知识系统化的习惯。
第二环节:品味语言的生动性
接下来进入第二环节,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生动性。这一环节既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为了让学生走近文本,我们设置了情景:“是什么样的枣让小刺猬如此想偷呢?我们去看看”。同时,课件展示课文描述枣的句子让学生读,感受枣的多、色鲜、味美、让人眼馋,然后出示去掉修饰语后的句子让学生读,引导学生从对比阅读中去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
当学生对枣有了一定印象后,再次设置情境:枣子这么诱人,难怪小刺猬忍不住要去偷,对于它偷枣的过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夸赞的?用波浪线画出来。
接下来的教学就围绕“聪明的小东西,它偷枣的本事真高明啊!”这一句,紧紧抓住高明来展开。
我们引导学生从三大方面去勾画、朗读、体会刺猬偷枣的高明:
第一是选择最佳的偷枣时间。这句的环境描写很有特色:朦胧的月光投下斑斑驳驳的光影。这部分的学习,我们着重是让学生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来理解朦胧,体会刺猬高明的同时,感受作者语言的生动。
其次是偷枣的手段高明。这一句,作者运用了“哗哗”“噼里啪啦”“噗”几个拟声词,将小刺猬用力摇枣树,红红的枣子落了一地的情景和小刺猬想迅速偷枣的滑稽样子形象地展现了出来。学生提出这个句子后,为了引起学生对这几个拟声词的注意,我们设计了问题:小刺猬用力摇枣树,作者就在枣树旁边,他听到了,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让他们圈出这些拟声词读一读,悟一悟,用一用,感受拟声词的妙处,体现小学语文课堂的生动和谐。
小刺猬偷枣的高明还表现在偷枣方式的高明。课文的第10自然段将小刺猬偷枣的动作写得活灵活现。为了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首先让学生自主默读,画出动作,想象画面,谈感受,然后课件展示带“归拢”“打了一个滚儿”“扎”“急火火地跑”这些关键词或短语的句子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潜移默化中从教法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法过渡,让刺猬归拢枣、扎枣、驮枣的可爱形象深深地定格在孩子们的头脑中。
总的来说,第二大环节,教学的整个过程都是围绕“高明”一词展开,主线突出,板块清晰,设计简明。为了达到一咏三叹,升华情感的目的,每完成一个方面的学习,就引领学生把“它偷枣的本事真高明啊”这个句子说一遍。
课上到这里,学生读文的过程中已经完成了语言的积累,对小刺猬机灵可爱的形象已经铭记在心了。为了让学生学会运用生动的语言,强化围绕一个意思把事情说清楚的能力,这时,请同学们尝试着以“小刺猬偷枣的本领真高明!”为开头,说说刺猬偷枣的过程,复述课文。不仅让学生进一步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还能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落实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这一核心素养。
六、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说我们的板书。在这次教学中,我们让学生一起参与完成板书,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又能促进学生真思考、进行真阅读,牢记刺猬偷枣的过程,为复述故事打下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