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模板五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各位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4号选手姜达。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灰椋鸟》。
一、说教材
首先我说一说这一篇教材。《灰椋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记事写景的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课文一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也就是2-5小节是课文的重点,作者对灰椋鸟的归林及它们入林后落下飞起、起舞争鸣的景象作了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描述。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燃起爱护鸟类、保护自然的情感。
二、说目标
我教学设计的是第二课时,根据文本特点、课时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段落4~6自然段
2、能力目标: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明白“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激发学生对鸟类及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从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句子中,感受热烈和壮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明白“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激发学生对鸟类及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
本课教学是第二课时,我主要教学课文的4——6自然段。我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 第一部分:复习导入,重温作者情感的变化
第二部分:视听结合,感受归林的壮观和温馨
第三部分:捕捉镜头,感受作者的爱鸟之情
第四部分:联系作者,升华感情形成共识
下面我就详细来阐述一下。
第一部分:复习导入,重温作者情感的变化
第一课时,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掌握了生字词,学习了课文1-3小节,并且了解到作者对灰椋鸟的情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开始的不屑,到好奇、期盼,最后竟情不自禁的欢呼。 (多媒体出示)
有什么好看的呢?——再也忍不住了——翘首遥望——欢呼
(不屑) (好奇) (期盼) (赞叹)
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就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走进那片郁郁葱葱的树林,静静等候灰椋鸟的归来。有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这里置疑设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
第二部分:视听结合,感受归林的壮观和温馨
(一)壮观场面
1、 首先播放灰椋鸟归林的视频,让学生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情场”之中,通过观看视频,增强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用语言表达。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之中无形地入情、入境、用情。再让学生找一找,作者是怎样描述这幕情景的?
2、 学生交流后,投影出示这一段话: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3、出示文字后,让学生自由读读,用一个词儿说说自己读了文字后的感觉。板书:壮观
4、学生交流后,再来探讨作者又是怎样将这令人震撼的壮观景象表达出来的,引导学生通过读文紧扣“排空而至”、“浩浩荡荡”、“一小群一小群”、“整群整群”、 “数百米”、“巨大”、“一批一批”等语句感受鸟的数量多。
(二)温馨场面
1、作者用细致的目光,生动地描写,恰如其分地写出了灰椋鸟归林时万鸟飞行的壮观。那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归林的鸟儿,轻声读读这几句话,你的感受与前面一样吗?
出示文字:
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让学生初读后交流,看到这样场景的感受。板书:温馨,在学生交流后,继续追问,哪些词儿让你感受到这种温馨和快乐?在学生理解了“倾诉”、“呼唤”、“应和”的意思后,根据文本留下的“空白”,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让学生想象鸟儿们在倾诉些什么?会怎样呼唤?又会应和些什么呢?以丰富的联想来填补空白,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刻了。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进行阅读,能大胆地来对文本陈述自己的见解。
教师在学生交流后总结:在爱鸟人的眼中,鸟儿和人一样,有思想,有情感,有灵性。这鸟儿懂得了倾诉,懂得了呼唤,它们互相应和,在说着知心的话儿,在交流着一天的见闻。
2、 接着教师以“鸟儿们仿佛是温馨的一家子”、 “鸟儿们仿佛是知心的好伙伴”等语言描
述,进行多次引读,让学生再次感受鸟儿的温馨画面。通过朗读使学生深化理解,深刻领悟,把握情感。
鸟儿们仿佛是温馨的一家子——先回来的——(一二两大组)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三四两大组)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引读:鸟儿们仿佛是知心的好伙伴——先回来的——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3、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习规律的揭示。引导学生再次审视第四小节,万鸟归林的景象是多么的盛大,而作者在描写这盛大的场面时,表达有序值得我们学习,进行写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交流,注意表达顺序:
一开始——没有几分钟 按归林的时间顺序写
先回来的——后回来的 入林的先后顺序
空中——林中 方位的变化顺序
4、最后再和学生一起朗读这一小节,感受鸟儿们释放出的无限的生命张力。
第三部分、捕捉镜头,感受作者的爱鸟之情
1、首先过渡描述,作者边听边看边想,我们边读边品边悟,跟随作者亲眼目睹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真是意犹未尽。
(切换画面,播放音乐)
此刻,夕阳已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
让我们走进这片被晚霞染红的林子,置身这鸟的天堂。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第五小节。
2、在初步感悟文字后,提 ……此处隐藏6095个字……三单元以说明文为主,说明对象是中国古代的建筑及装饰:桥、园林、故宫、屏风。其中关于桥的文章有两篇:《中国石拱桥》《桥之美》,一篇是说明文、一篇是知识性的小品文。这两篇文章让同学们对桥以及如何欣赏桥之美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学了这两篇文章之后,有必要对桥作进一步的探讨。同时这种探究性的实践活动又能激发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激情。再加上网络已经普及,很多学生已经掌握了关于上网的很多方面的知识,但是都未能用于正途,通过这次语文实践活动,让他们正确的认识网络,提高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说过程、方法与能力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心祖国文化,积极参与讨论并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通过上网查询、阅读筛选整理资料发展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社会调查、专家访谈、辩论会发展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分组研究,多学科知识整合,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采用各种方法(如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电子文稿、网页、动画等)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达到多元智能的提高。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做到:
1、领略我国丰富的桥文化,提高文化素养;
2、比较全面地了解桥,如桥的结构、功能、建筑材料等,并能用说明性的语言介绍具体的桥。
3、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生活中的现象,从中获取知识的习惯。
4、对祖国文化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正确理念。
5、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形成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6、了解桥对自然、人类生活和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
三、说教学程序
1、准备阶段
(1)、布置任务
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同学们共同探讨决定出此次语文实践活动三个方面的探究方向:
一、多姿多彩的桥,探究的内容:古代的桥、现代的桥、重庆的桥、世界名桥。
二、古桥史话,探究的内容:古桥的发展史、古桥的文化史、古桥之美(升华第十二课的内容)、古桥的现状与保护。
三、艺术中的桥,探究内容:雕刻艺术中的桥,影视艺术中的桥,绘画艺术中的桥,文学艺术中的桥,自我设计的桥。根据这三个方面,把全班同学分为三个大组,选出组长、负责人及发言代表。分配相应的任务,并落实到人头。要求同学们通过网络收集与桥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写出过程资料及形成性报告,署上相应同学的名字。能实地考察的最好要有过程分析。
(2)、指导监督
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及发展,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要引导学生合作性的学习。
2、形成阶段
通过两周的调查,学生拿出调查报告,教师审核,审核通过后再进入第三阶段。
3、展示阶段
(一)成果展示:
⑴第一组成果展示
代表及发言人:吴婷婷
展示主题:多姿多彩的桥
展示内容:先后展示十幅代表性图片每幅图片都附有文字资料内容包括:修建时间、地理位置、主要数据、作用与意义、建造者等以及关于桥的小故事。
展示程序:
i、古代的桥
ii、现代的桥
iii、重庆的桥
iv、世界名桥
同学们发言非常的积极。涉及的内容也十分广泛。
⑵第二组成果展示:
代表及发言人:潘雪、刘彦伯、丁在瑶等
展示主题:古桥史话。
展示内容:有关中国古桥的历史、发展、有趣的史事、现状、家乡附近的桥等信息。包括摄影作品、文字资料。
展示程序:
1)发言:古桥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虽经数百乃至上千年岿然不动。这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我们有必要继承和发展它们。下面把我们调查和探究的内容向同学们展示出来。
2)的历史回顾
3)桥的逸闻趣事
4)桥的现状
5)古桥的惊鸿一瞥(摄影作品、绘画作品、文字资料)
6)发言代表答记者(同学)问。
7)附
总结陈词:古往今来,桥是人类改造自然创造历史的见证,它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力,也反映出大自然对人类的回报;桥又是人类创造的美丽多姿的艺术精品,是充满灵气神韵的建筑奇葩。它给大自然增添了美妙动人的旋律,又以自身不同的风采向人们展示和奉献出特有的文化美和艺术美;桥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人文景观,是人类改造大自然,通向现代文明和美好未来的纽带。我国古代桥梁最值得称颂的是造桥工艺先进,赵州桥的叠拱工艺,有文字记载的绍兴历史上就存在过开元寺前桥、谢公桥等32座着名古桥。特别是我国园林中的桥,工艺精湛,别具一格,有的桥上还建造了亭台楼阁,其艺术造型极为优美。杭州西湖断桥的令人流连忘返;扬州瘦西湖上的二十四桥使人眷恋难忘;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叫人陶醉其间。但是有些地方对古桥的保护极为不利,有些人的保护意识极为淡薄,甚而至于出现了拆除古桥的情况,同学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古桥的保护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吧!
这个组在展示的时候,同学们发言很踊跃,发表了很多很有见地的观点。
⑶第三组成果展示
展示主题:艺术中的桥
代表及发言人:吴洪瑶等十二位同学。
展示内容:雕刻的桥、制作的模型桥、设计的桥、文学艺术中的桥等。
展示程序:
①展示雕刻家手工雕刻的桥的资料(暂缺)
②展示画家笔下的桥
③展示自己制作的模型
④展示自己设计的桥
⑤展示文学艺术中的桥的相关资料
注:以上每一项,都要求相关代表做解说。即使是没有完成的内容,也要讲清楚探究的过程、失败的原因。
⑥配乐朗诵《再别康桥》(结束展示)
这个阶段是整个活动的中心环节,是高潮,确实也取得了相当的效果。
4、交流汇报阶段
(1)各组代表作小结
(2)教师作指导
(3)活动后的感想(请同学畅所欲言)
在这个阶段,很多学生都意犹未尽。
5、总结提高阶段
(1)活动测评:教师分发活动测评表
(2)用一句话表达出你此次活动的感受。
(3)发言代表上交此次活动的形成性报告
(4)巩固提高:教师布置任务,完成教材122页第三大题第一小题。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把课堂研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写作中能做到胸有成竹、言之有物。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说教法学法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以合作探究为原则。教师要与学生合作,教师不是一个指导者,学生也不是被指导者。教师与学生在这次活动中共同进行对桥梁的探讨,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学生与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纠纷。要让学会宽容与团结。要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