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信息窗三的内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数学学习应该是大众的、现实的、有价值的,本课内容就是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学习。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分数乘整数和一个数乘分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内容是利用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它是学习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在实际中的应用,也是学习“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以及解决较复杂的分数问题的基础,因此掌握这种问题的分析解答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解决问题在青岛版教材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学生从入学就开始进行有关解决问题的训练,五年级同学与中低年级同学相比,理性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已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也有了一定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些都成为他们学习本节内容的重要方法基础。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明确把谁看作单位“1”,引导学生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画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2)能从分数乘法意义的角度思考,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应该用乘法计算,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3)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逐渐形成技能,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学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能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算理并正确图示。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化抽象为直观,把计算学习和解决问题有机结合,并注重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是突破本课重难点的关键之所在。
教学方法:
五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创造性成分也比中年级学生日益增多。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本课教学我主要采取数形结合的方法,使直观教学与抽象概括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算。基于以上认识,在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探究--研讨”法:当学生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2)数形结合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内容比较抽象,学生要真正理解和掌握,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学中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把抽象的知识与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挖掘和利用概念中的直观成分,从而有效降低教学的难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3)合作学习法:在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帮助学生在交流中真正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掌握算法,充分发掘每个人的潜能,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形成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由于学生首次接触单位“1”,预计学生在寻找单位“1”时会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教学中要通过寻找单位“1”的练习让学生理解单位“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老师先出示“20的4/5是多少?6的2/3是多少?”让学生回顾上两节课学习的内容,当他们说出正确答案并回答“已知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时,再告诉学生“这是乘法意义的扩展出现的新问题,运用这一知识还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
这一环节由旧知引入,温故引新,既为新知的学习铺路搭桥,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之中。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此环节分三个步骤。
步骤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导入新课后及时出示课本情境图:在学校举行的泥塑大赛中,同学们制作出许多精美的作品,请看大屏幕。
观察图画,你获取到哪些信息?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一班男生做了多少件?二班女生做了多少件?
从学生自身熟悉的环境入手,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
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打电话》这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综合运用。是继“烙饼问题”、“沏茶问题”“等候时间”之后又一次向学生渗透运用运筹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的素材是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合唱队在假期接到一个紧急任务,老师要打电话“尽快”通知到15名队员。让学生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并从中寻找最优的方案。通过这个实践与综合应用,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于:
1.让学生尝试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通过动手操作、画图模拟等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
2.合作探究,让学生亲身经历寻找最优方案的全过程;渗透“优化”、“化归”的思想;
3.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运用,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亲身经历寻找打电话以及类似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运用优化的思想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多媒体、画图白纸。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 ……此处隐藏9283个字……励学生用“又、、、又、、、”来说短语、句子,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通过问题“雪孩子融化了去哪里呢?”,让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指导学生读好“他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并启发学生思考这云为什么很美。也许学生会说因为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做了一件好事,也许会说雪孩子飞到天空中,因为他心地善良。如果学生说的不理想,教师总结:当小白兔家里发生火灾时,雪孩子冒着危险勇敢救出了小白兔,这种舍身救人的品德是多么高尚啊!
通过创设“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该怎么办”的情境,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一方面感受雪孩子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学习它乐于帮助别人的可贵精神,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口语表达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
6、答疑解惑,拓展延伸。
教师问学生:雪孩子化了,他到哪里去了呢?你们想知道雪孩子怎样变成白云的吗?然后播放课件演示雪与云的变化过程,让学生理解雪孩子被火烤了,温度升高,化成了水。水又成了水蒸气,最后变成了白云。然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的经验,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化?
有的学生可能说到:夏天里,我吃雪糕,含在嘴里雪糕一会儿就化了;我们把糖含在嘴里,糖慢慢地就化了;要是把塑料碗放在火炉上,就烧化了,变黑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让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学语文。在这里我抓住学生朗读中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搜集生活中的信息,在生活中寻找“化” 的现象。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了重点词“化”,扩展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同时也是语文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
7、作业分层,因材施教。
作业一:让学生编个小故事《雪孩子回来啦》,进行思维拓展,既积累了语言,又完成了本课的情感目标。
作业二:流利地复述故事。主要针对学习一般的学生。
六、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既点明了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附板书:
救 化
小白兔 雪孩子 白云:善良、助人
开心:又唱又跳
总之,在教学中,我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教育熏陶紧密结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学有所获。以上不足,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7一、说教材
《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属山水小品,文章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本文是一篇美文,课文中有大量的美资源,如语言美、结构美、景点美和情感美。《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友人信中的一部分,选文层次清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光水色,使人读后有悠然神往之感。从形式上,本文是一篇骈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是不可多得的一篇优秀骈文。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习文言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而在课前对学生所作的调查了解到,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缺乏兴趣,主要原因是文言文语言过于拗口,不同于现代文来得平白。根据以上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定位在吟诵上,力图让学生通过读中品、读中思、读中悟,让学生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规范和习惯,从而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也是自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过渡实践,力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一定方法,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进而生活中运用语文。因此对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主要安排吟诵课文、品析美文加上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课文的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设计
本文属山水小品,类似于上学期学过的郦道元的《三峡》和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因此,我由陶弘景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导入,诱发学生对过去所学的写山水的诗句回忆,激发学生阅读课文、走进富春江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吟诵课文,赏美丽风光
在学生兴趣被激发之后,适时地引导学生走入文本,在此环节中,为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我让学生自主选择听课文范读的形式,并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分辨文言文的句读和重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放声自读,体验朗读的乐趣,然后再一次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同学个别朗读------在经过多次的接触文本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地感知课文,为后面的语言品味垫定扎实的基础。当然,作为一篇文言文,对个别词句的疏通理解还是有必要的,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此环节主要由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解决。
(三)品读课文,析美文美点
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审美能力,对美的资源进行感悟和再创造,我在此环节中,安排前后一桌的同学合作探究品味赏析文章,用“《与朱元思书》真美,美在――”句式,说说对课文美点的发现。同时有提示:从描写角度、修辞方法、词语运用、表现手法等角度,任选一点,揣摩妙处,体会写法。
通过课文美点寻踪,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让学生领略到了作者扎实的语言功底,作者为了把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描绘得生动形象,在遣词用语方面、修辞方法等方面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同时,再次让学生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美之所在,并从中学到一定的品析美文的方法,进而完成课文导语中“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抓住山光水色的特点模山范水的”要求。
(四)练笔训练
语文学习重在学以致用上,《与朱元思书》全文四字句有28个,能分明地表现出动人心弦的语音之美,“旋律”之美,以及由它们所形成的舒缓平稳之美,美在音韵和谐。仿吴均体,写一段文字记录自己所见的景色或者经历的趣事,在我看来是必要,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利用以往同等水平学生成功的小小练笔,更为我们现在的学生找到榜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21与朱元思书
吴均
异水――清、急
景{}天下独绝
奇山――高峻、树密、景美
情向往大自然鄙弃功名
在我看来,板书设计涵盖课文主要内容、写法等,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板书背诵课文。
我的课堂教学注重教以学生学法为主,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当然,在真正上课的过程中,有很多环节不尽如人意,说说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认真处理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上好语文课,对我今后来说都是必须加以重视的,希望各位同仁能不吝赐教!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