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5-07-08 22:01:59
有关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

有关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我将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情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说。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第四单元《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中的重点课文。主要讲述了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土地肥沃、水利资源充沛的大河流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孕育了人类社会的早期文明。四五千年以前,在埃及的尼罗河流域、中国的长江和黄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先后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四大文明古国最终形成。远古文明所蕴含的特征和人文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神奇的金字塔”一目主要讲述埃及文明的形成和举世闻名的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一目主要讲述古代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与实质;“‘种姓’的国度”一目主要讲述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产生、传播。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围绕三个教学维度,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

(1)知道古代埃及金字塔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2)了解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

(3)了解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4)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2.能力目标 :

(1)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说明古代埃及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都是奴隶主剥削压迫人民的历史见证。

(2)了解这些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析它们与亚非文明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

(1)认识到金字塔是古埃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见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2)分析《汉谟拉比法典》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

(3)分析种姓制度所体现的阶级本质是等级制度。

三、教学难重点

1、教学重点:亚非文明的突出成就。

2、教学难点:佛教的兴起。

四、学生情况

八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同时他们对古代历史比较感兴趣,尤其金字塔的那份神秘,但他们只了解一小部分,而且较模糊。我为学生准备了许多材料,为他们探索并揭开古代的神秘面纱做了充分的准备,使他们由模糊变得清晰。

五、教学方法

(1)给学生以探究性的角色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

(2)借助历史图片、地图等进行教学,使学生能从直观生动的图片中形成完整的思维。

六、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提问学生四大文明古国的组成

(二)教学过程开展 :

1、神奇的金字塔

第一步:了解古埃及的地理位置。利用一句赞美尼罗河的诗,引出尼罗河对埃及人民的贡献,从而说明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使学生认识到尼罗河是人类早期文明的摇篮之一。(体现了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训练。)

第二步: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古埃及的统一情况。(体现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

第三步:让学生列举埃及的文明成果,并展示自己对金字塔的了解,金字塔:它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用来储存法老尸体的坟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胡夫金字塔。(体现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

第四步:利用图片加深学生对金字塔的认知,并组织学生讨论“金字塔的修建说明了什么?”(体现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训练。)

第五步:教师结合学生回答,进行总结。(体现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2、《汉谟拉比法典》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地图说出古巴比伦的位置,认识到两河流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摇篮之一。(体现了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训练。)

第二步:了解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伦王国的基本情况。(体现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

第三步:引出古巴比伦的文明代表——《汉谟拉比法典》,然后让学生看书,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具体内容,并总结出历史地位,内容构成等。由古柱引出“君权神授”思想。(的体现了对学生知识传授。)

第四步:摘录一些法典内容,组织学生读、议。(体现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训练。)

第五步:总结出《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体现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3、“种姓的国度”

第一步:找出古印度的位置,认识印度河和恒河是人类早期文明的摇篮之一。强调古印度与今天印度的范围不同。(体现了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训练。)

第二步:阅读课文了解雅利安人统一古印度的过程。(体现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

第三步:通过出示新闻报导引出“种姓制度” ,再结合课本内容,对这一制度进入深入了解。(体现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情感的教育)

第四步:通过对“种姓制度”的影响展开讨论,过渡到佛教的兴起。(解决本课的难点问题)

第五步:通过阅读课本,了解佛教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

第六步:简要讲解佛教的教义,表明佛教最终会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联系已有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课堂总结

围绕出示的问题让学生谈收获,然后出示总结的内容。(对本课教学目标的整体总结)

七、板书设计

以表格的形式,师生共同完成本课的板书内容,及时巩固。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手拉手》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时内容,这一课呈现了两个小朋友为希望小学的同学提供帮助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验到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态度观,同时也让学生受到一定的爱心教育和环保教育。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根据“手拉手”中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方法与过程:1.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的运算中仍然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2.使学生能利用学过的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和环保教育 ……此处隐藏7400个字……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了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如通过统计学生喜欢什么动物卡片、什么玩具、喜欢吃什么主食、喜欢什么体育比赛等,了解到大家的爱好、特长是什么,知道一些生活常识等等,使大家体验到统计确实是很有用的。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本册统计教学内容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合理的预测,初步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如例2及后面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2、3、4题,让学生根统计结果据预测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什么车?根据五年级比二年级近视的人多,根据一周每天电视机销售情况和学生需要增添什么图书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初步体会统计对决策的意义。

(2).编排体例:

课例的设置包括主干系统和辅助系统,主干系统包括课例和例题,例题基本上是由主题图、导入框和情景问题组成。辅助系统内容丰富,包括:做一做、练习题。

(三)、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统计知识部分:包括分类、统计表、统计量和统计图

分类出现在一年级上册

统计表是出现在一下的单式统计表和出现在二下的复式统计表。统计表数据呈现暗示学生可以根据表填图,反过来也可以根据统计图来填表。

统计量包括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平均数出现在三年级下册,《中位数》出现在五年级上册, 《众数》出现在五年级下册。

统计图的知识贯穿在小学各个年级。

一年级上册:象形统计图。

一年级下册: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

二年级上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

二年级下册: 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

三年级下册:横向单式条形统计图、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四年级上册:《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

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

六年级上册:《扇形统计图》。

六年级下册《分析、判断、预测》

概率方面:

三年级上册:《可能性》,概率的起始部分,只停留在质的体验上,为后继可能性的大小、等可能性打基础。

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从三年级上册的定性向定量过渡,培养概率思维观察分析社会生活中事物。

综上所述统计与概率知识反映出的阶段性与发展性的设计特点是非常清晰与明显的,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要求是相互渗透,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第一学段内容是第二学段内容的基础和前提,第二学段内容是第一学段内容的螺旋上升和自然发展。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更好地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从而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成为现实。

三、说建议

(一)说教学建议

(1)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的填写可让学生自主探索后合作交流,最后全班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明确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联系和区别,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注意让学生体会统计对决策的意义和作用。

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可让学生独立思考,要让学生多发表想法,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同学提出合理的建议,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没有条件进行现场统计的学校,可通过放录像或做游戏的形式进行统计,统计时注意用画正字记录,便于用1格表示5个单位。学生可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完成统计图,如果统计中出现不是整5的数据,可在条形图上方把数据标明,条形图位置要基本准确。

(4)注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有条件的学校可进行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市场经济意识,体会统计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二)、评价建议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1.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结合生活情境考察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如:能否运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在收集数据的基础上能否将这些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描述,能否确定自己的方案。

2、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

科学界已指出: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而情商可以经过后天的培养。因此,教师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情感评价,这样会促进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课堂中要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等进行评价。在评价语言上,注意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通过评价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3、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评价过程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做到客观、公正地挖掘每一个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正确评价每一个孩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采取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家长评价相结合。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包括书面测验、口头测验、开放式问题、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等,我们一小每班都建立了QQ群,老师和学生也建立了博客,采取网上交流的方式进行评价也是非常可行的。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生活处处皆数学,身边处处是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走入数学课堂,学习数学知识。

(1)开发利用文本资源。教科书、教师用书、教与学的辅助用书、教学挂图都是文本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文本资源。

(2)开发利用多媒体资源。我们第一小学班班有电脑,有多媒体设备,我们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它们,制作内容丰富、情景生动、有实用价值的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3)开发利用社会、家庭方面的资源

如学生学习了统计知识后,让学生到生活中找哪些地方用到了统计图表,在家里调查水费、电费等,学生通过调查,发现身边处处有数学,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

(4)开发利用生成性资源

生成性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对话交流,随机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情况,教师要及时捕捉,准确辨别,有效调控,使这些生成性资源变成教育资源。学生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不要回避,要把这些错误信息看做是孩子们思维的火花,通过错误资源,判断孩子出现的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学生的作品,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堂实录等都是生成性资源。

数学是一棵参天大树,它的根深深地扎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只有不断地学习数学研究数学,才能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以上是我对《统计与概率》专题第一学段的解读,有不足之处请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有关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